云南中医药大学,成立于1960年,是全国第二批成立的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,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,2016年成为云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,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,更名为云南中医药大学,成为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。学校秉承“崇德和合、博学敦行”的校训精神,已发展成为以中医药为主体、民族医药为特色,以本科教育为基础,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,继续教育和对外教育呈现良好态势,医、理、工、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中医药院校。
截至2022年3月31日,学校有全日制学生1.4万余人。其中,本科生1.2万余人,硕士研究生1993人,博士研究生22人,留学生181人。有11个二级学院、1个公共课教学部。有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、14个省级重点学科,1个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,4个一级学科(涵盖28个二级学科)硕士点,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。有25个本科专业,其中,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,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、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,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,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,5个省级特色专业,2个云南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,200余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。有实践教学基地140余个,其中,直属附属医院2所,非直属附属医院13所。现有纸本藏书110余万册,是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。
校本部有教职工820余人,学历、学缘、职称结构合理。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8人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,国家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1人,全国名中医3人,岐黄学者1人,青年岐黄学者1人,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,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1人,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一层次2人,其中:云岭学者2人;二层次23人,其中:高端外国专家1人,产业创新人才3人,文化名家1人,创业人才1人,教学名师2人,名医15人;三层次38人(青年人才);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二等奖1人,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三等奖11人,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,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人、后备人才11人;技术创新人才2人,培养对象4人;云南省国医名师4人、名中医36人、荣誉名中医32人;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8人、云南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13,云南省中医药后备人才26人;宁夏回族自治区“国内引才312计划”1人、云南省第一期会计领军人才(行政事业类)1人;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养对象3人、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4人,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培养对象2人,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人才及培养对象5人,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对象4人,全国中医药行业会计领军人才及培养对象4人。聘请129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担任名誉校长、客座教授、名誉教授。
60余年来,几代名医名家倾囊相授,潜心育人,培养了6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。有的植根云岭,造福桑梓,有的远涉重洋,光大中医,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、何梁何利奖获得者朱兆云;旅法中医专家、时空针灸创始人、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朱勉生;军中国医名师宁亚功;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、广安门医院原院长王阶;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陈本善;中国人民大学教授、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、2014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王向明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杰出校友。
学校聚焦民族医药、滇南医药、南药研究三大科研集群,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、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2个、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中心1个,工程实验室1个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2个,省级创新团队5个。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2个,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站点18个,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,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,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,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,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6个,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3个。学校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。